綠水青山兩相映帶的富春江
船從富陽到嚴州的一段,沿江數百里,真個如在畫圖中行。那青青的山,可以明你的眼,那綠綠的水,可以洗凈你的臟腑;無怪當初嚴子陵先生要薄高官而不為,死心塌地的隱居在富春山上,以垂釣自娛了。富陽以出產草紙著名,是一個大縣。我經過兩次,只為船不攏岸,都不曾上去觀光,可是遙望鱗次櫛比的屋宇,和岸邊的無數船只,就可想像到那里的繁榮。
桐廬在富陽縣西,置于三國吳的時代,真是一個很古老的縣治了。在明代和清代,屬于嚴州府,民國以來,改屬金華,因為這是往游釣臺和通往安徽的必經之路,游人和客商,都得在這里逗留一下,所以沿江一帶,就特別繁榮起來。
過了桐廬,更向西去,約四五十里之遙,就到了富春山。山上有東西二臺,東臺是后漢嚴子陵釣臺,西臺是南宋謝皋羽哭文天祥處,都是有名的古跡。可是我們這時急于趕路,不及登山游覽,但是想到一位高士,一位忠臣,東西臺兩兩對峙,平分春色,也可使富春山水,增光不少。
自釣臺到嚴州,一路好山好水,真是目不暇接,美不勝收。嚴州本為府治,置于明代,民國以后,改為建德縣。我在嚴州曾盤桓半天,在江邊的茶樓上與吳獻書前輩品茗談天,飽看水光山色。當夜在船上過宿;賦得絕句四首:“浮家泛宅如沙鷗,欸乃聲繁似越謳;聽雨無聊耽午睡,蘭橈搖夢下嚴州。”“玲瓏樓閣峨峨立,品茗清淡逸興賒;塔影亭亭如好女,一江春水綠于茶。”“粼粼碧水如羅,漁父扁舟掛網回;生長煙波生計足,鸕鶿并載賣魚來。”“燈火星星隨水動,嚴州城外客船多;篷窗夜聽瀟瀟雨,江上明朝漲綠波。”
從富春江入新安江而達屯溪,一路上有許多急灘,據船夫說:共有大灘七十二,小灘一百幾,他是不是過甚其辭,我們可也無從知道了。在上灘時,船上的氣氛,確是非常緊張,把舵的把舵,撐籬的撐籬,背纖的背纖,吶喊的吶喊,完全是力的表現。兒子錚曾有過一篇記上灘的文字,摘錄幾節如下:“洶涌的水流,排山倒海似的沖來,對著船猛烈的撞擊,發出了一陣陣咆哮之聲。船老大雄赳赳地站在船頭,把一根又長又粗的頂端鑲嵌鐵尖的竹篙,猛力的直刺到江底的無數石塊之間,把粗的一頭插在自己的肩窩里,同時又把腳踏在船尖的橫杠上,橫著身子,頸脖上凸出了青筋,滿臉漲得緋紅。當他把腳盡力挺直時,肚子一突,便發出了一陣‘唷—嘿’的掙扎聲。船才微微地前進了一些。這樣的打了好幾篙,船仍沒有脫險,他便將桅桿上的藤圈,圈上系有七八根纖繩,用混身的力,拉在桅桿的下端,于是全船的重量,全都吃緊在纖夫們的身上,船老大仍一篙連一篙的打著,接著一聲又一聲的吶喊。在船梢上,那白發的老者雙手把著舵,同時嘴里也在吶喊,和船老大互相呼應。有時急流狂擊船梢,船身立刻橫在江心,老者竭力挽住了那千斤重的舵,半個身子差不多斜出船外,吶喊的聲音,直把急流的吼聲掩蓋住了。在岸灘上,纖夫們竟迸住不動了。他們的身子接近地面,成了個三十度的角,到得他們的前腳站定了好一會之后,后腳才慢慢地移上來,這兩只腳一先一后的移動,真的是慢得無可再慢的慢動作了。他們個個人都咬緊了牙關,緊握了拳頭,垂倒了腦袋,腿上的肌肉,直似栗子般的墳起。這時的纖繩,如箭在張大的弓弦上,千鈞一發似的,再緊張也沒有了。終于仗著偉大的人力,克服了有限的水力,船身直向前面瀉下去。猛吼的水聲,漸漸地低了;最后的勝利,終屬于我!”這一篇文字雖幼稚,描寫當時情景,卻還逼真。富春江上的大灘,以鸕鶿灘與怒江灘為最著名。我過怒江灘時,曾有七絕一首:“怒江灘上湍流急,郁郁難平想見之,坐看船頭風浪惡,神州鼎沸正斯時。”關于上灘的詩,清代張祥河有《上灘》云:“上灘舟行難,一里如十里。自過桐江驛,灘曲出沙觜。束流勢不舒,遂成激箭駛。游鱗清可數,累累鋪石子。忽焉涉深波,黿黿伏中止。舟背避石行,邪許聲滿耳。瞿塘滟滪堆,其險更何似?”
畫眉是一種黃黑色的鳴禽,白色的較少,它的眉好似畫的一般,因此得名。據說產于四川;但是富春江上,也特別多。你的船一路在青山綠水間悠悠駛去,只聽得夾岸柔美的鳥鳴聲,作千百囀,悅耳動聽,這就是畫眉。所以昔人歌頌富春江的詩詞中,往往有畫眉點綴其間。我愛富春江,我也愛富春江的畫眉,雖然瞧不見它的影兒,但聽那宛轉的鳴聲,仿佛是含著水在舌尖上滾,又像百結連環似的,連綿不絕,覺得這種天籟,比了人為的音樂,曼妙得多了。我有《富春江凱歌》一絕句,也把畫眉寫了進去:“將軍倒挽秋江水,洗盡粘天戰血斑;十萬雄師齊卸甲,畫眉聲里凱歌還。”此外還有一件俊物,就是鰣魚。富春江上父老相傳,鰣魚過了嚴子陵釣臺之下,唇部微微起了紅斑,好像點上一星胭脂似的。試想鱗白如銀,加上了這嫣紅的脂唇,真的成了一尾美人魚了。我兩次過富春江,一在清明時節,一在中秋以后,所以都沒有嘗到富春鰣的美味,雖然吃過桃花鱖,似乎還不足以快朵頤呢。據張祥河釣臺詩注中說:“鰣之小者,謂之鰣婢,四五月間,僅釣臺下有之。”鰣婢二字很新,《爾雅》中不知有沒有?并且也不知道張氏所謂小者,是小到如何程度。往時我曾吃過一種很大的小魚,長不過一寸左右,桐廬人裝了瓶子出賣,味兒很鮮,據說也出在釣臺之下,名子陵魚。
1938年1月